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作者:孙文营 摄影: 审核: 来源: 上传时间:2018-11-23 浏览次数:



孙文营       思想教育研究

[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是“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对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前沿阵地的高校来说:“举旗帜”要求高校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聚民心”要求高校成为激发广大师生和民众奋斗圆梦斗志的阵地;“育新人”要求高校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阵地;“兴文化”要求高校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阵地;“展形象”要求高校成为展示“四个自信”、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阵地。

[关键词]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时代、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2018年8月21—22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这是继5年前习近平“8·19”重要讲话之后,党中央基于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的总体把握,对宣传思想工作作出的又一次战略部署。习近平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高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前沿阵地,在承担这一使命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一、“举旗帜”要求高校要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习近平强调,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高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的伟大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来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就要利用自身理论人才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对其总体性研究和全景式分析,分析其重大意义、理论渊源、时代特征、实践基础、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理论品格、科学体系、原创贡献、世界意义等。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就必须坚持和加强高校党委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宣传思想工作中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阵地,要举好旗帜必须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自2005年高校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来,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学科队伍不断加强,学科经费不断增加,学科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同时也要看到,有些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不够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水平还不够高。各高校应把提升学术底蕴、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提升社会认同度等作为重点,在增强学理性深度阐发上下更大功夫,在改进学风、让群众喜闻乐见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推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学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领航作用,使其成为引领各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话语的“主流话语”。

二、“聚民心”要求高校要成为激发广大师生和民众奋斗圆梦斗志的阵地

习近平强调,聚民心就是要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1]在高校范围内来说,要实现聚民心,最主要的是要通过价值引领,凝聚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集散、论辩和斗争最为活跃的地方。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会影响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潜在不安定因素。高校要凝聚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就必须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效果,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研判。要按照“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的要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2]27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说,高校的重要使命就是利用人类智慧,将先进的价值观念发扬光大,使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高校履行“聚民心”使命任务,不能仅仅是针对大学校园内的师生,还要在整个社会层面发挥聚民心作用。也就是说,高校的价值引领功能不能仅仅局限在象牙塔内,而应走出象牙塔,向社会辐射。但是,由于高校教学资源有限,既不可能有太多的教师到社会中去宣讲主流价值观,也不可能让太多的社会民众走进校园中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好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行“互联网+马克思主义”是引导社会民众树立主流价值观,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可行途径。如,可以建设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网络理论平台,形成网上理论宣传平台的强大声势;可以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广泛搭建“微课堂”,开展“微宣讲”,实施“微传播”,增加“微互动”,使广大群众能够随时随地,想学能学;还可以创新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既注重论文、专著、课题、会议等学术性表现形式,也注重扩大与出版界、文艺界、舆论界的合作,努力促成研究成果的多样化转化。

三、“育新人”要求高校要成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阵地

习近平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高校要承担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必须要有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整体来看,目前很多高校还是缺少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要在高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就必须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教育者和宣传者成长、成才的环境;就必须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千方百计多出拔尖人才,构建梯队衔接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体系;就必须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使用和激励制度,在各类高端人才评审中加大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既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擅长做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和宣传复合型人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宣传思想工作干部,都要按照习近平“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1]的要求,使自己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复合型人才。

育新人最重要的是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高校应重点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从全国范围来看,有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院基础薄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性、特色化建设,总结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经验,发挥好示范作用。二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增加,适当增加教学课时和学分计量,把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三要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骨干培养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选拔和培养范围,优化导师团队,加大对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跟踪培养。

四、“兴文化”要求高校要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阵地

习近平强调,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对高校来说,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建设符合时代精神要求的大学文化是履行好兴文化使命任务的基础。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注意三者的有机结合。定期举行红色讲座,科学提炼和传扬校训、校歌,开展文明课堂、文明寝室、文明竞赛活动,改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中摆放一些识语标志等,都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高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建设大学文化还要尤其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现实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完成好兴文化的使命任务,高校还必须能够通过大学文化建设来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是大学职能的当然内涵。”[3]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大学文化能够通过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对社会文化的提炼、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实现对社会文化的引领。各高校应努力探索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多方面路径。人才是文化传承和建设的主体,科技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和动力,大学要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技和人才并重,既大力实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人才战略,也努力探索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到文化建设各个领域的方法和路径。

五、“展形象”要求高校要成为展示“四个自信”、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阵地

习近平强调,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对高校来说,展形象首先就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学术形象。高校教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应坚持“四个自信”,对国外学术研究中的基本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做到有分析、有鉴别、有取舍,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够展示中国学术自信、话语自信的学术话语体系。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展示中国的学术形象,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性传播。“在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论坛上,不仅要提高我们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能力,而且更要彰显我们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成就。”[4]当前,尤其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传播,以此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高校履行好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仅要重视学术话语和学术形象,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国际交往优势,努力构建大传播格局,做好大学海外传播。为此,要把制定海外传播战略规划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明确高校海外传播的路径、机制和策略,建立一套涵盖各个环节的体制机制,确保工作长期良性运转;要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国际化视野、懂新闻传播和对外报道的人才,打造公共外交“生力军”;要抓住“互联网+”新机遇,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积极开展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展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 郭明顺.发挥大学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N].光明日报,2012-11-04.

[4] 顾海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境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