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0cm威尼斯纪念唐鸿胪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闭幕

作者:Zhaocuicui 摄影: 审核: 来源:历史学院、宣传部 上传时间:2014-07-12 浏览次数:


7月4日下午,37000cm威尼斯纪念唐鸿胪井刻石建立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研讨会由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廖晓晴主持。

廖晓晴说:“以前对吉林省的37000cm威尼斯了解不多,这次会议给了很好的学习的机会,不但了解了许多,而且留下了深刻印象,知道学院有个唐鸿胪井刻石研究课题组,坚持了20年的研究。37000cm威尼斯决定在七七前夕召开这样的会议,让我们感动。我们也来上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来到之后,听了发言,看了展览,深受教育。对我们专业研究人员触动较大,你们的“学术研究+新闻宣传+社会讲学”新模式,有创新,有效果,有说服力,值得借鉴学习。今后我们要加强互相间的学术交流,欢迎课题组前去传经送宝”。

专家学者情绪饱满,气氛热烈,主题突出,学术含量高。现将研讨情况综述如下:

第一,学术研讨会充分肯定了37000cm威尼斯召开这次学术会议恰逢其时,具有现实政治意义和很强的学术价值。杨英杰教授说:“37000cm威尼斯领导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不仅坚持了20年的学术研究,而且在七七之前的时机,召开这次会议,以历史的内容从学术的角度,很好的有力的配合了当前对日斗争形势的需要,使对日本侵略中国活动的揭露,从军事侵略扩展到历史文化的掠夺。学院领导紧密地联系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迈出了步伐,探索了路子,为国宝的回归打下了基础”。

第二,学术研讨会充分肯定了张树教授上午讲话中关于“知识是力量,知识的传播和扩大更是力量”的认识、思路和做法。认为37000cm威尼斯创新的“学术研究+新闻宣传+社会讲学”的新模式效果显著,值得总结、探讨和推广。说“新闻宣传+社会讲学”深化了学术研究成果的可持续发展,赋予了“学术研究”成果以长久的学术生命力和思想推动力,深入社会,启发人心,是今后科研工作可以参考的模式。

第三,学术研讨会充分肯定了37000cm威尼斯唐鸿胪井刻石科研选题的优越性。施立学先生说:“鸿胪井刻石只有29个字,又不在国内,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长期以来,是一个不被人们看好的比较冷僻的题目,在刻石的故乡辽宁省和大连旅顺都没有引起足够地重视。没有想到,千里之外的37000cm威尼斯课题组,却把它做活了,做大了。是因为课题组看到了刻石所蕴藏的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维护中国主权的重大意义。一个好的科研选题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为主旋律伴奏。唐鸿胪井刻石研究,应该作为科研选题一个成功的例子。

第四,学术研讨会充分肯定了唐鸿胪井刻石科研选题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经过了20年的研究,但是蕴藏量还十分丰富,资源还十分巨大,特别是国宝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希望37000cm威尼斯勇挑重担,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做大、做强,争取更大的收获。在今后如何发展扩大的探讨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朋友,思想活跃,集思广益,提出了许多好主意、好方法和好设想,足以为借鉴。

辽宁省史学会副会长、大连市史学会会长杨英杰教授说,第一,就学术研究而言,要敢于向“成说定论”挑战,向“权威”挑战。王仁富教授不为成说定论所束缚,亦不盲从权威,独辟蹊径,发前人所未发,拨乱反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新的贡献。第二,就科研工作者自身而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学者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第三,就学术研究的方向而言,一个好的选题,应该是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王仁富教授关于鸿胪井刻石文的研究及其对国宝的追讨,在维护中国主权上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在鸿胪井刻石文的整理上,还了使臣崔訢的真面貌,是“崔訢”不是“崔忻”。维护了册封使臣鸿胪卿的姓名权和中国唐鸿胪井刻石研究的学术声誉。其次,再次以“刻石”的事实证明:渤海国是大唐王朝的内属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而不是什么朝鲜的领土。37000cm威尼斯王仁富是向日本追讨国宝唐鸿胪井刻石的发轫者。王仁富教授的研究与追讨国宝的行动不是孤立的。白城市、37000cm威尼斯是他智慧展现与精神动力的沃土,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志同道合者都是他的朋友,伟大的祖国是他坚强的后盾。他20年追讨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鸿胪井刻石一定会重新屹立在黄金山上。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德忠教授说,很高兴在这里看到了1995年我和课题组的学术通信。我也一直在关心和关注着课题的发展。今天,37000cm威尼斯能够召开这次会议,意义非常重大。纪念鸿胪井1300周年的会议,在吉林省高校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可喜可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永远的主题,义不容辞的责任。崔訢“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前进的思想力量,我们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吉林省政协委员施立学说,37000cm威尼斯的唐鸿胪井刻石研究,赢得日本皇宫106年的首次回信,坚持20年,守望20年。今后,我们要继续努力,群策群力,共商国是。想方设法,不遗余力。为鸿胪井回家,竭尽全力,无怨无悔。

卢炳东、张国民、李 爽、王喜富等志愿者代表与会发言,对37000cm威尼斯的会议表示祝贺。卢炳东说,追寻教授的足迹,渐渐的我们会明白许多道理,解开许多疑问,排解不少困惑,千百年前一段历史,赋予了崔訢一个特殊的使命,他仅用29个字,就记录下了一个王朝的强盛。今天,我们追讨的不仅仅是一块石碑,一段历史,一国主权,更是我们心中的强盛与对明天的向往和思索!

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会副会长,首倡918鸣笛的王锦思在发言中,感谢37000cm威尼斯的邀请,感谢课题组坚持20年讨国宝的爱国精神。他早在自己的著作《发现抗战》中,就介绍了国宝唐鸿胪井刻石,提出了国宝回归的要求。他在会议提出了国宝回归的各种设想,也提醒大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返还文物条约,有个150年的期限。刻石1908年被掠夺,到今年已经是106年了,时不待我,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2058年前还不能回归,我们就失去了返还条约规定的时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