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少市民出现感冒、发热就担心,甲型H1N1流感和普通季节性B型流感,到底该如何分辨、如何预防?对此,专家作出如下答复:
1、A型流感VSB型流感:
大规模流行主要是甲型流感
在春季传染病中,流感是与人最“亲密接触”的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流感发生,每年全球流感罹患率成人大约为5%至10%,儿童大约为20%至30%.潘曙明教授说,流感不同于平时常说的“感冒”。流感,即流行性感冒,包括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大规模流行和全球性大流行的主要是A型,且无明显季节性。这次墨西哥等全球发生的流感疫情就是A(H1N1)型流感,我国将其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相对而言,B型流感病毒引起流行和散发,病情相对较轻,且以冬春季较多。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1至4天,平均为2天。发病后1至7天有传染性,病初2至3天传染性最强。虽然流感可致死,但死亡率低,多数患者可在一到两周内恢复。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咽干、咽痛等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还伴有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等,主要通过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由于其变异率高,人群普遍易感。专家提醒,流感病毒最容易在儿童中传播,5至9岁儿童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其它易感染流感的人群还包括:老年人;患有肝、肾、心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经常接触流感人群的医护人员和儿童。
但严重发病和死亡的病例,在老年人和特定的高危人群中更为常见。
2、流行性感冒VS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轻、病程短、可自愈
最近,不少市民因为天气冷热变化大,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伤风、感冒症状,甚至还担心:是否也患了流感?
不同于流行性感冒的是,普通感冒属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类型,其病原体与流感不同。潘曙明教授说,普通感冒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较高,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具有一定传染性。
普通感冒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不仅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比如: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等。一般在2至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严重者还可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一般经5至7天后可痊愈。
3、病毒感染性疾病VS流感:
病毒感染性疾病前期表现与流感类似
不得不提醒市民的是,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前期表现都与流感类似,比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肝炎、心肌炎、水痘,甚至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在患病初期,均可有发热、鼻塞、头痛等“流感样”症状,但不能仅凭症状就理所当然地把它当作流感来对待,尤其在发病一周内,如果呼吸道症状减轻或出现新症状,就有必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比如:好发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急性传染病——水痘和手足口病,早期症状就和流感相似。水痘的潜伏期为14至15日左右,起病急,中度发热(38℃左右),并持续1至2天,还伴有头痛、流涕、咳嗽等症状。但一般经过数小时到1天即见发疹,最初在腹部或背部出现蚊子咬了似的红色小疹点,开始时仅有1至2个,数小时后就发展到手腕和腿部等处,一部分变成水泡(由小米粒到绿豆大小)。
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且一次发病可终身免疫;10岁以上的孩子患了水痘,易发生高热,发疹也多,症状较重,还会留下斑痕。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也可接触污染的用物间接传染。自水痘出疹前1至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而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低热,伴有流涕、厌食、咽痛、腹痛等全身症状,出疹部位为口腔粘膜、手心、足趾背面、臀部皮肤,以及指、趾间的皱褶处,病程一般为7至10天。
专家提醒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多为10至11月
由于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化较快,人类无法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因此,每年都有流感暴发发生,每年都必须设计新的流感疫苗,从而使之与正在传播并预期可能引起下一次流行的病毒相匹配。在流感流行季节,接种流感疫苗不仅能减少25%至39%的住院人数,还可使总死亡率降低39%至75%.
潘曙明教授提醒,在儿童、老年人、肝、肾、心等慢性疾病人群、经常接触流感人群的医护人员,这四类易感人群就可考虑接种疫苗预防。接种时间多为每年10至11月中旬。总的来说,灭活疫苗安全性很好,但反应性各异。有15%至20%的接种者会有持续1至2天的局部反应发生,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年幼儿童。少数受接种者在接种后6至12小时内会出现一过性全身反应,比如:发热、不适和肌痛等。
儿童感染禽流感死亡率最高
针对之前和最近的“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其实简单来说,它们都是在动物身上发生的流感,但由于病毒基因突变,导致原来仅感染动物的病毒变得可以感染人类。其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死亡率高达60%.在已发现的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但禽流感病毒迄今只能通过禽传染给人,而不能通过人传染给人,甲型H1N1流感却能人传人。但当面对甲型H1N1流感时,要重视,但毋须害怕,因为它们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改变生活方式避免病毒趁虚而入
病毒的感染一般都是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减弱时,趁虚而入的。因此,对于流感以及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非惶惶不可终日,也不仅仅是发病后的药物治疗,更重要的在于预防。巫善明教授建议,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勤洗手,多饮水,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营养,同时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这些都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易感性,是预防流感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
此外,在感染流行时,要戴好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发现流感病例后,充分隔离传染源等,都能有效避免传染。